bandao体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的必然要求,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河南立足农村实际,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贯彻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要求,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长效开展。为进一步了解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现状与进展,总结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开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发现新需求、新问题,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于近期在全省抽取了343个行政村和涉农社区,采取网络问卷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情况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我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不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力度,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以及长效管护机制的建立健全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了《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河南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河南省乡村生态振兴五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调研结果显示,调研村人居环境最明显的三处改变为:“村里生活垃圾治理变好了”“村里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变少了”“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了”。脏乱差的村庄变得整洁有序,农村居民的幸福生活指数提升明显。我省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343个调研村(涉农社区)均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其中,43.7%的调研村已基本完成了旧村改造以及人居环境整治,56.3%的调研村正在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工作。调研发现,调研村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分类处理、卫生厕所全覆盖、数字化村务管理、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改善村庄公共环境、乡村绿化美化等多角度全方位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其中,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改善村庄公共环境以及生活垃圾集中分类处理的调研村均达到了90.0%以上。具体情况见图1。
近年来,我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坚决防止“一刀切”的治理方式,分类确定治理标准和目标任务,科学建章立制,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常态长效开展。各地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和群众实际需要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制度。343个调研村(涉农社区)中,307个调研村建立了保洁管理制度,256个调研村建立了督导检查制度,291个调研村建立了长效管理和维护制度,269个调研村建立了农村治污重点工作推进制度,253个调研村建立了“门前三包”工作制度。343个调研村(涉农社区)均编制有村规民约,且村规民约中均对环境和卫生提出了明确要求。安阳市研究制定了《安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标准化建设办法(试行)》《安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量化问责办法》,规范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标准细则,为该市标准化、规范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现实遵循。
一是持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鼓励一切力量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广泛动员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氛围。调研结果显示,75.2%的调研村村民愿意积极响应和参与到本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去。二是建立村庄环境长效保洁和服务管理队伍。82.8%的调研村建立了专职保洁队,主要负责村内公共区域的清洁打扫,定时、定点、定人对垃圾桶及垃圾集中堆放区进行清理;77.0%的调研村建立了党员干部监督保洁队,充分发挥党员在推行“门前三包”中的模范带头作用;30.3%的调研村建立了庭院保洁队,引导妇女参与庭院环境卫生保洁,当好宣传员和保洁员;72.0%的调研村建立了志愿服务队,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卫生服务工作。三是不断加强宣传引导。周口市一些乡村充分发挥宣传媒体作用,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宣传媒体,号召村干部、保洁员、公益岗、热心群众等拧成一股绳,自觉保持村内大街、胡同、房前屋后、坑塘周边等区域环境整洁,持续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效。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秉持着“尊重习惯、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生态循环”的基本原则,由表及里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净土保卫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取得积极成效。
(一)不断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我省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原则,持续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目前,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由2018年的17.9%提升至41.7%,其中郑州、洛阳、济源等地达到60.0%以上。南阳市西峡县建设1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铺设污水收集管网198公里,该市选择符合农村实际治污模式,重点推广庭院式分散处理、村落集中处理、纳入集镇污水处理厂、生态湿地四种模式,污水处理规模达2.37万吨/日。焦作孟州市赵和镇上寨村在不增加村民负担和运维成本的前提下,结合村民生活习惯、农业灌溉需求及地形地势等实际情况,将厕所污水与生活杂排水分开考虑,即采用黑水、灰水“两分离,两治理、两利用”的方式治理生活污水。
(二)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河南省乡村生态振兴五年行动计划》中对全省改厕革命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发展方向。近年来,我省把厕所革命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持续巩固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因地制宜选择简单实用、成本适中、技术成熟、群众乐于接受的改厕模式,同步实施户厕改造和相关设施设备建设。调研结果显示,调研村常住户中,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了84.5%,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改厕工作持续稳步推进。
(三)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近年来,河南持续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统筹县乡村三级设施建设和服务,不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和模式,确保“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常态化运行。一是积极探索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的分类处理模式,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分类持续推进。调研结果显示,98.3%的调研村实现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58.3%的调研村实现了垃圾分类。二是推进农村可回收垃圾资源化利用,实现易腐烂垃圾和煤渣灰土就地就近消纳。焦作市武陟县西陶镇从当地实际出发,探索实践“二次四分”法、“垃圾不落地”转运法、可沤制堆肥就地资源化利用等方法,形成了财政可承受、农民可接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模式,走出了一条农村垃圾治理的新路子。三是持续推进生活垃圾收集、分类、转运、处置设施设备建设。调研结果显示,60.9%的调研村有普通垃圾桶,51.9%的调研村有分类垃圾桶,15.2%的调研村分发了分类垃圾袋,40.2%的调研村建设有垃圾收集站或收集亭,81.9%的调研村配备有环卫作业车和专职环卫人员,47.8%的调研村建设有垃圾中转站。
(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序推进。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节能降碳增效是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调研发现,我省目前面临的农业面污主要包括化肥和农药过度使用、土壤侵蚀、农田不合理排水引发水质问题、畜牧养殖废水排放、养殖场粪便尿液污染、饲料添加剂滥用、农膜污染以及秸秆污染等。我省坚持问题导向,统筹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不断优化模式机制,奋力开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新局面。343个调研村(涉农社区)中,216个调研村多措并举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其中,58.8%的调研村通过科学施肥和农药管理,狠抓病虫监测预警,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强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56.9%的调研村通过植树、草带、秸秆还田等方法改善耕作方式,保护土壤环境,减少土壤侵蚀;51.9%的调研村建设了合理的排水系统,减少污染物排放;35.6%的调研村建设了养殖场污水处理设施。
随着近年来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布局的推进,群众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也经历着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演变。河南聚焦水、电、路等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板块,围绕医疗、电子商务、文化、体育等多个直接关系乡村群众幸福感的乡村服务,逐步实现乡村公共服务“升级换代”。一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88.3%的调研村饮用水通过了集中净化处理,98.8%的调研村公路为柏油路或者水泥路,93.9%的调研村实现了电网升级改造。二是抗灾抗风险水平逐步提高,98.2%的调研村拥有防汛、消防等救灾设施设备。三是文体设施覆盖率较高,持续丰富文体服务供给,95.0%的调研村有图书室,91.3%的调研村有农村业余文化组织,95.9%的调研村有体育健身场所。四是持续规范村卫生室建设,98.5%的调研村有标准化卫生室。五是持续发展乡村通达便捷、服务优质的物流服务,电子配送站覆盖率达到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