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电子游戏·(bandao)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400-123-4567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半岛平台(中国)官方网站-bandao.com保洁员一生只会写5个字82岁被授予院士称号成为香港大学之宝

时间:2024-11-11 04:09:51 作者:小编 点击:

  半岛sports2009年9月22日,香港大学荣誉院士的颁奖典礼上,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太太成为全场的主角,她在一众政商名流的簇拥下压轴出场,是唯一一位全票通过的荣誉院士获得者,她就是袁苏妹,一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香港大学的保洁工。

  站在领奖台上,她还有些紧张,毕竟同台的有汇丰银行行政总裁、香港富豪、资深大律师。相较之下,没有上过学,只认识五个字,也不曾给香港大学捐过巨资或作出什么突出贡献的袁三嫂就显得很是平凡。

  袁苏妹出生在一个不大和平的年代,童年生活十分艰辛,只依靠父亲在外打打杂工来维持一家子生计。家庭压力大使得她心智早早成熟,十几岁就能帮自己在家做些活来减轻负担。

  战乱年代,人民生活一片水深火热,普通人家温饱尚不能保证,更别提让自家孩子接受教育。袁苏妹没上过学、念过书,父亲只教了她认识自己的名字。

  经人介绍,袁苏妹认识了自己的丈夫,两人成家过起了日子,虽然生活上有些拮据,好在一家人心齐,苦中也能作乐。因为丈夫在家排行老三,袁苏妹又得了个“三嫂”的称呼。

  很快战火绵延到他们居住的地区,为躲避战火,她和丈夫带着五个小孩背井离乡,从东莞逃到香港。初到香港,夫妻俩人生地不熟,没有人引荐,找工作四处碰壁。

  眼见带来的存款就要花光了,一家七口人的生计还没有着落,家里只出不进,丈夫每每早出晚归,回来后总是低着头沉默,袁苏妹心下着急,又说不出什么安慰的话。

  只得自言自语式地开解,以他们踏踏实实、勤劳本分的性格,一定能找到工作的。

  像是听到了这对夫妻的心声,一个机会来到了他们面前,那天丈夫回来得比平时要早,他兴冲冲地告诉袁苏妹,有消息说香港大学的食堂正在招收工作人员。

  袁苏妹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厨房做菜可是她的拿手活,她从小就帮着家里做家务,负责一家子的饭菜,嫁人后手艺也没落下,常被人夸做的饭好吃。

  袁苏妹当即就跟着丈夫来到香港大学,食堂招人处的工作人员看他们面相和善,打扮朴素,简单询问一番就同意两人先去厨房“试试”,过了一段时间,两人都被正式聘用。

  “三嫂”与港大的结缘就是从这一时刻开始的,袁苏妹总为自己没机会好好读书识字而感到遗憾,她很喜欢大学里充满自由和书卷气的氛围,尽管她只认识“袁苏妹”和“三嫂”五个字。

  或许最初她只是为了养家糊口,供几个孩子生活、读书,慢慢地她喜欢上港大的校园环境。

  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去了美国留学,她看着校园里这些与她儿子差不多大的学生倍觉亲切,渐渐将慈母的爱融入到工作中。

  “她就像我们的第二个妈妈。”港大学子来自五湖四海,但对“三嫂”的评价却是一致的高。连袁苏妹自己也想不到,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港大食堂工作,此后大半辈子都留在了这里。

  港大是“三嫂”的缘,“三嫂”同样是许多港大旧生的缘。如今他们有的成为各界精英,有的去往外国发展,校园往事大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但“三嫂”永远是他们记忆深处的一抹温暖。

  三嫂做的饭是港大一绝,那些早已毕业的旧生每每聚会都会怀念起大学食堂的味道,那也是专属于“三嫂”的味道。她这辈子不会什么别的,一手好厨艺在于日复一日的精益求精。

  三嫂最拿手的大西米红豆沙,西米的直径足有一厘米,要做到这种程度,她得在灶台前站上两个多小时,控制小火慢慢地煮。

  蒸马豆糕也是如此,为了做出最好最有嚼劲的口感,她要一直在慢火下用汤勺不断搅拌。

  听闻哪个学生生病,三嫂总会亲自下厨熬汤,送到学生宿舍。得知谁通宵达旦学习顾不上吃饭,她会特意等到同学学习回来,做一份简单的宵夜,边聊聊家常边督促着孩子好好吃饭。

  虽然都是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但在港大学子看来,最温暖人心的莫过于这些细节之处的关怀。

  香港著名大律师陈向荣毕业多年,每每与校友交谈,都会提起三嫂在自己高烧时为他熬制凉茶的事。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行政副主席梁乃鹏至今记得通宵苦读时三嫂熬的莲子鸡汤。

  除了做好食堂的“本职工作”,三嫂还担任起他们大学生活的“引路人”。港大学子很多都是第一次离开家独立生活,新环境里总需要有段适应期。

  养育过子女,三嫂知道这些大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每每在校园看到闷闷不乐的学生,她都会主动上前询问,提供建议或者帮助。

  无论是读书压力、家庭问题,还是感情烦恼、人际关系,很多时候,这些初入大学堂,半只脚踏进社会的年轻人只是需要一个倾诉的窗口,三嫂往往是最佳的倾听者。

  她会很认真地听完这些困扰或牢骚,不失时机地讲一些浅显又富有哲理的话,三嫂没读过书,不会讲辞藻华丽的大道理,打的比方也多是些自己过往的有趣经历。

  这些“天之骄子”都很乐意同三嫂谈心,他们说,“三嫂很懂我们,跟她说什么都能得到理解。”袁苏妹作为“港大树洞”意外得受大学生欢迎,毕业生都争着跟她合影。

  后来三嫂因为心脏问题突然住院,很多学生自发组织前去探望,鲜花和礼物堆满了病房,三嫂起不来身,就半躺着跟孩子们聊天。

  从校园里的新鲜事到某某同学的逸闻,从近来的一些活动和比赛到班级里谁和谁谈朋友了,学生们都要事无巨细跟三嫂分享。

  只是三嫂出院后不能继续留在食堂工作,三嫂的美食就这样成了记忆中的味道,大西米红豆沙、马豆糕、炒牛河……后来的学子再没机会在食堂吃到,对此都表示特别遗憾。

  工作变动了,她瘦削忙碌的身影转换了阵地,但她在大家心中的地位依旧,三嫂还是大学生们无话不谈的伙伴、关怀备至的母亲。

  她经常自愿“加班”,有时大学生们在食堂开派对庆祝什么喜事,高兴起来常常要闹到凌晨一两点,三嫂也不催他们。

  除了不能喝酒,往往是站在一旁等他们玩到尽兴才开始收拾,偶尔有几个留下来的学生要求主动帮忙,她也会好言“赶走”,劝他们回去休息。

  2001年,在香港大学工作了四十载的袁苏妹光荣退休,即使是到了该颐养天年的年纪,三嫂还是放不下她的孩子们,一有时间就做些拿手甜点,小心分装好带给大家吃。

  常有学生来看望是三嫂晚年最开心的事,她的记忆力不算好,连自己什么时候退休的记不得,但在孩子们的事情上却记忆力极佳,翻开那本专属于三嫂的毕业照的相簿,她不仅能一一叫出名字,还记得他们的一些轶事,清楚地说出每个人的性格。

  或许袁苏妹自己都不曾想到,退休后的某天竟会以“荣誉院士”的身份回到付出大半辈子心血的港大,更不曾想到没摸过教材的自己居然成为了学校“迎新教材”的一部分。

  港大的宿舍之歌,“大学堂有三宝,旋转铜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流传极广,三嫂成为那个时代的港大人气王。

  自香港大学设立荣誉院士以来,历年得此殊荣的都是为学校做过重大贡献的优秀校友。

  2009年,周兆平副校长在众多毕业生的请愿下,拍板同意了将袁苏妹评为荣誉院士的提议,亲自提名将三嫂列进名单。

  “港大向来重视自由,喜欢打破常规,从某个方面说,三嫂作为港大的一份子,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动,爱生如子,算得上是育人无数,对我们港大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袁苏妹这一名字在诸多政商名流之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支持提名的人坚信,以三嫂在港大学子心中的地位,一定可以通过提名。

  到了投票那天,无一例外大家都非常支持,袁苏妹的提名以满票通过,宣布结果时所有人的眼神里仿佛都写满了激动。

  至于袁苏妹,突然收到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寄来的邀请函,她还有些恍惚,以为是让她参与什么领奖大学,结果到了学校却被告知前去参加“接纳香港大学荣誉院士衔”。

  三嫂还不知道荣誉院士的名号代表着什么,稀里糊涂就在学生们的簇拥下参加了典礼,领奖台上,她看着左右站着的大人物,才隐约明白这一头衔的意义。

  “其实我心里可紧张了,袍子下那腿抖得停不下来嘞。”三嫂提前排练了好多次,走哪条路,怎么行礼,怎么站位,就怕自己一紧张忘了什么程序,给港大丢面子。

  颁奖现场,袁苏妹穿着港大旧生门集资为她定制的黑绒红边院士袍,看到自己的“孩子们”一个个出人头地,三嫂挺直了胸膛,显得很有精神。

  “袁苏妹对于香港大学的贡献在于,她用自己的生命和爱,关怀引导了一代代学子,她的成就因此也是杰出的,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了大学住宿生的生命。”

  “很多人知道,大学堂有三宝:铜梯、四不像和三嫂,三个宝贝搬不动,移不走,三嫂永远是大学堂之宝,亦是香港大学之宝!”

  听到副校长破例用粤语念给她听,三嫂眼中隐隐有泪光闪烁,原来她一个普通平凡的人,也能桃李满天下。她这辈子就做好了一件事,那就是“用心对待学生”。

  看台上,当听到“袁苏妹”的名字响起时,一群头发夹白的校友热泪盈眶、激动不已,恨不得马上跑到台上,向那位耄耋老人祝贺,场面一度险些失控,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不得不一遍遍提醒这些社会大牛保持庄重。

  “三嫂”成了各大港媒的头版明星,很多学生都来找她签名,袁苏妹不识字,只能口述交由女儿打印,这些祝福话语都很淳朴实在,如“学业进步!”、“步步高升!”“生意兴隆!”……虽然祝福的话语不是亲笔书写,可袁苏妹在每张卡片都郑重署上了“三嫂”两个字。

  从退休保洁员成为荣誉院士,三嫂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依旧住在自己的那方小屋,照常逛街、遛弯,遇到前来打招呼祝贺的人也会停下来问候几句。

  这位身材瘦小,略有些驼背的老太太说起话来嘴角溢满了笑意,“难为那些大堂仔还记得我咯。”

  2017年三嫂安然辞世,享年90岁。香港大学被一片沉重的气氛笼罩,校长亲自为悼文题词,“永远怀念您,为港大留下了光辉传承”。

  香港各界人士纷纷发文追思,桩桩件件的琐碎小事再一次被提起,那些不曾受过三嫂“关照”的港大新生,从这些事迹中读到了港大和三嫂44年的缘分,拼凑起老人普通且平凡的一生。

  一个平凡的人也许算不上伟大,一两件感怀动人的事迹未必称得上崇高,可一个将平凡持续四十余载,将关怀与爱融入到日常习惯的人足矣担得起“伟大”和“崇高”这两个褒赞词。

  袁苏妹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润物细无声,始终用一颗“母亲的心”对待学生。她在港大食堂默默服务44年,担任过服务员及厨师,后来做起了保洁员。

  她对住宿生的照顾无微不至,除了起居饮食,她主动代入“慈母”的身份,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成为港大宿舍的灵魂人物。

  劳动不分三六九等,一片赤诚的心同样不分身份贵贱。“一片冰心在玉壶”,三嫂在平凡岗位上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享受到这份工作带来的快乐,为港大学子留下许多温馨记忆,这就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做到了另一种形式的奉献。

  从另一方面而言,这也能看出港大的治学理念,学校不仅要授予学生专业知识,还应该给予学生爱和温暖。

  三嫂不是港大的教授、讲师,她的关怀照顾却让学生在求学期间体会到别样的人情温暖。

  人们常说,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毕业后,学生怀念的从来不是那几间教室,不是课本上艰深晦涩的知识,而是在这里遇到的同窗情、师生情、亲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工程案例